恒达平台交通運輸專業學位
碩士研究生培養方案
(代碼:086100)
一、交通運輸專業學位簡介
交通運輸專業是恒达平台的特色和優勢學科👋🏽,本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指導思想是樹立“面向工業界,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工程教育理念🤸🏽,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交通運輸工程為背景🧖🏿♂️🪒,以培養側重於工程應用,主要是為交通運營企業和工程建設部門,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培養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為目標。采用產學合作、工學交替🦵🏻,學科鏈🫀、專業鏈對接產業鏈🛖、技術鏈的“四協同”特色培養模式🙎🏿♂️,“理論+技術實踐+新技術在本專業的應用”的人才培養方式,為我國交通運輸工程行業輸送在交通運輸運行安全保障與管理的高層次工程技術應用人才🦸♀️。
二👩🎓🥏、培養目標
本專業學位培養交通運輸領域的應用型、復合型高層次工程技術和工程管理人才。具體要求為:
1. 擁護黨的基本路線和方針政策,熱愛祖國,遵紀守法,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具有科學嚴謹和求真務實的學習態度和工作作風👉🏽,身心健康。
2. 掌握交通運輸領域堅實的工程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掌握解決現代交通運輸工程維護保障與管理的先進方法和現代技術手段,在本領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獨立從事工程設計🙊、工程實施🧝♂️,工程研究、工程開發、工程管理等能力。
3.掌握一門外國語👳🏽。
三、研究方向
1、載運工具故障診斷與控製
本方向重點研究軌道、汽車、飛機等載運工具中的故障診斷與控製技術。研究生應具備紮實的載運工具專業理論知識和自動控製技術👂🏿、故障診斷技術、人工智能、模式識別和計算機技術等多學科的知識,能夠運用現代檢測方法與技術測試診斷載運工具的故障並開發新型測控裝備,能夠通過仿真建模分析載運工具的運行狀況並將其用於載運工具設計、製造過程中的優化及運用過程中的安全性♥️、穩定性👨🏻🦳、節能環保等領域🧘🏼,能夠獨立完成故障診斷方案設計、系統實現、工程技術開發等🔴。
2、交通通信與智能信息處理
本方向重點研究交通運輸領域中的通信技術及信息處理技術。研究生應具備交通通信系統、無線通信系統、交通信號技術、智能信息處理等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術,能夠對交通信息進行分析、處理,挖掘交通信息中的有用信息運用於交通系統的控製,能夠利用計算機技術開展包括人-車-路-環境的建模👨💼、仿真算法和基於圖形的道路交通系統建模等研究🤬,能夠利用計算機仿真實驗對車輛目標搜索識別及跟蹤、安全輔助駕駛、數字和智能駕駛系統等進行研究,能夠對交通通信關鍵設備的可靠性、在線及離線檢測技術和理論開展研究🍹。
3🤾♀️、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
本方向重點研究城市公共交通系統🛄、航空運輸系統等領域的一體化運營管理優化方法🧑🦱。研究生應具備軌道、汽車👩🔧、航空等任一種交通運輸領域的專業理論知識和管理🦡🗣、運營等學科的知識,能夠根據運輸需求對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和航空運輸系統進行運營規劃,能夠通過計算機仿真模擬、數據分析等方法對運營安全性進行評估🧑🏻🔬。
4、交通工程結構維護保障技術
本方向重點研究線路、軌道🚣🏿♂️、隧道、橋梁🙎🏿、路基等軌道交通領域基礎設施的結構檢測與監測以及養護維修等。研究生應具備土木工程𓀑💂🏻、信號處理及分析等領域的專業理論知識,能夠獨立開展軌道交通基礎設施結構檢測以及養護維修等。
四、學習年限與時間安排
碩士研究生實行學分製,全日製工程碩士生學製為2.5年,最長學習年限為4.5年。優秀者經批準可提前畢業🧍♀️🚣🏿,但提前畢業時間不能超過半年。碩士研究生一般用一年半的時間進行課程學習和專業實踐等,用一年以上的時間從事科學研究和學位論文工作🏊。
五、培養方式
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主要采用課程學習、專業實踐🌘、學位論文相結合的方式,堅持校企合作培養,實行校內外導師聯合指導模式⚜️。研究生入學後,應在1個月內通過雙向選擇確定指導教師🙆🏽♂️。該類研究生須在第二學期結束前與導師一起商量製訂企業培養計劃。
六、課程設置、學分要求
課程教學實行學分製。課程分為學位公共課、學位基礎課、學位專業課👨🎓↖️、非學位選修課🧑🧒🧒、必修環節五類𓀂。研究生至少應完成38學分的學習任務,其中學位課學分不少於18學分。
課程學習和專業實踐實行學分製。課程分為學位課(包括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非學位課兩類🏃🏻♀️➡️。碩士研究生在規定的時間內至少應完成38學分的學習任務👲🏽,其中課程不少於28學分👺🔳,學位課學分不少於18學分,專業實踐計8學分,學風建設🍌、學術報告及安全教育計2學分💥。課程設置詳細情況見研究生課程設置表。
非本專業報考的碩士研究生必須在導師的指導下確定至少1門本專業本科的主幹課程進行補修🥵💋。該類課程的學分不計入總學分之內。
七💶、中期考核
碩士生實行中期考核製度👨🏿🚀。研究生中期考核是在研究生課程學習基本結束以後🪙,以研究生的培養計劃為依據👿,對研究生的政治思想表現📻、課程學習情況、學位論文開題報告和科研能力等方面進行的一次綜合考核⚄。研究生中期考核工作在第三學期中進行👨🏼🦱。具體辦法按學校的有關規定執行。
八、開題報告
研究生在第三學期中確定畢業(學位)論文題目並通過畢業(學位)論文開題報告答辯,確定論文工作計劃。恒达在第三學期中期組織碩士生進行學位論文開題報告🤴🏼🤷♀️,並組織碩士生導師對論文的選題💁🏽♀️、技術方案的可行性等進行評估🪗。
九、學風建設、學術報告
研究生在學期間應積極參加科學道德與學風建設教育活動,積極參加本專業學位類別範圍的學術講座及重要的學術會議,並做學術報告☝🏽。研究生參加學風建設講座、學術講座、學術會議或作學術報告的次數不能少於20次。學術報告計2學分,由導師根據學生出勤記錄負責進行考核和評價。
十、專業實踐
專業實踐是全日製工程碩士研究生培養中的重要環節👡,該環節安排在第四學期末之前完成🏃♀️➡️,研究生須到企業實習累計時間不少於1年,實際工作量不少於32周🎃,專業實踐環節計8學分👨🏻🦼➡️,可采用集中實踐與分段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專業實踐考核未通過,不得申請論文答辯🍁。
每位碩士研究生在專業實踐完成後,填寫《專業實踐評價表》,其中須寫明任務和要求(包括內容💗、時間及安排)🪻,由專業實踐指導教師寫出評語👩🏼🦱🦃,包括在實踐中的態度、工作量、完成質量及工作能力等。
為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工作的順利進行🪟,切實有效地對研究生的專業實踐過程進行全過程管理、服務和評價👨🏻🎨,確保實踐教學質量,需遵守以下基本要求✡︎。
1.專業實踐保障
導師應高度重視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專業實踐工作,專業實踐可根據培養要求在已建立合作關系的校企產學研實踐基地中進行🚣🏻♂️🏦;或在學校相關部門的參與和指導下,整體規劃,統籌協調,主動與企事業單位建立多種形式的實踐基地或聯合培養基地🤶🏽,推進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與用人單位實際需求的緊密聯系,為專業學位研究生進行專業實踐提供長效穩定的實踐基地🧘♀️。
2.專業實踐時間
本專業學位研究生在校期間必須參加不少於1年的專業實踐🧙🏿♀️,研究生原則上應在完成全部課程學習計劃後方可進入專業實踐階段👨🏼💼,特殊情況下可申請采取以課程學習與專業實踐交叉的方式進行👒。
3.專業實踐組織
專業實踐的組織工作應貫徹和體現“集中實踐與分段實踐”相結合、“校內實踐和現場實踐”相結合、“專業實踐與論文工作”相結合的原則📁。專業實踐可采取以下幾種方式靈活進行:
(1)由校內導師結合自身所承擔的現場科研課題🗒,安排學生的專業實踐環節👱🏽。
(2)充分發揮校外導師的指導作用,利用現場的科研資源,由校外導師負責安排相應的專業實踐環節👴🏼。
(3)依托學校與產學合作單位建立的產學研基地、專業實踐基地,由學校統一組織和選派學生去現場進行專業實踐。
4.專業實踐考核
研究生應於第2學期結束前與導師一起製訂並填寫“專業實踐計劃表”👮♂️。專業學位研究生參加專業實踐活動🧑🏿,應填寫“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踐活動-工作日記”。專業實踐活動結束後👉🏼,研究生應撰寫不少於5000字的專業實踐報告🤽🏽,並填寫“專業學位研究生專業實踐環節考核登記表”。
研究生所在恒达組織由校內外專家、現場實踐單位負責人參加的專業實踐專題報告會🫰,由學生本人匯報本人的專業實踐工作,指導教師根據研究生的現場實踐工作量、綜合表現及現場實踐單位的反饋意見等,按“通過、不通過”兩個等級評定成績🫚。
十一✒️、學位論文
碩士研究生應至少用一年左右時間從事學位論文工作。
1.學位論文應在導師指導下,由研究生獨立完成。
2.學位論文工作的一般程序為:文獻閱讀和調研、開題報告、科學研究😶💜、論文撰寫、論文送審和論文答辯🎊。
3.學位論文選題應來源於本領域工程實際,可以是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新產品的研製與開發👎🏻。
4.學位論文形式可以是產品研發🙋🏼♂️、工程設計、應用研究👶🏿、工程軟科學研究等不同形式🐡🤸🏻,正文字數一般不少於3萬字🏇🏻。
5.論文應具備一定的技術要求和工作量🧑🏽🌾,體現作者綜合運用工程理論、方法、專業知識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並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具有先進性➔、實用性,須突出社會性👰🏿、經濟性和使用價值。不同形式的學位論文,學位論文內容要求、撰寫要求和評價指標詳見《上海市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論文基本要求和評價指標體系》。
十二、在學期間成果要求
碩士研究生在申請學位之前,須在本學科範圍內取得以下5種成果中第1項或第2-5項中的任意兩項。
1、以第一作者(若為共同一作,僅認定順序第一作者🎤,下同)發表1篇《恒达平台論文分類辦法》規定的四類及以上期刊論文🙆🏽★。
2🤵🏻♀️、發表1篇研究生作為第一作者的SCD期刊論文。
3✪✔️、以研究生作為第一作者發表1篇EI檢索的會議論文。
4🤵、取得發明專利進入實質審查階段或實用新型專利授權1項🧋,專利可以是導師第一發明人、本人第二發明人📡。
5🐋🧑🏼⚖️、獲得1項國家級競賽獎項,排名前3名。認定的國家級競賽獎項為全國“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的全國三等獎(或銅獎)及以上,以及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中賽事的國家二等獎及以上。